近日,质标所饲料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团队揭示了新污染物有机磷酸酯在养殖动物体内的污染特征和迁移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危害性材料学报(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13.6)上。
有机磷酸酯(tri-OPEs)是全球高产量化学品,主要作为阻燃剂和增塑剂使用,因存在致癌毒性、内分泌干扰、发育和生殖毒性引发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生产和使用量不断增加,导致其在空气、土壤、作物和动物体中无处不在。饲料暴露是养殖动物暴露和蓄积tri-OPEs的关键途径。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饲料原料存在tri-OPEs污染,因此tri-OPEs极有可能通过养殖动物食物链迁移、蓄积、转化,在动物产品中赋存,并最终造成人类暴露风险。然而,当前尚未有研究阐明tri-OPEs在养殖动物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及其机理机制。
本研究通过145只蛋鸡14天的暴露和28天的消除实验,首次阐明tri-OPEs在养殖动物体内的生物积累、分布和代谢过程。发现tri-OPEs及其代谢产物有机磷酸二酯(di-OPEs)在具有代表性的贮藏组织(胸肌)、代谢和转运组织(肝脏和血液)和非损伤性组织(羽毛)中的浓度在暴露期间增加、在消除期降低,显示出剂量依赖和时间依赖的变化趋势。针对实验过程中观测到的芳香类tri-OPEs肝脏中特异性蓄积及快速代谢现象,借助同源模型构建、分子对接、量子化学计算模拟等手段,阐明其因具有高结合亲和力、较低反应势垒和解离能,而优于其他化合物具有靶向富集和代谢能力的机理机制。另外,使用羽毛作为鸟类暴露tri-OPEs的指示组织一直存在争议。该研究通过时序研究证实,羽毛可以反映鸟类长期暴露于tri-OPEs的情况,而短期暴露状态则较好地通过其转化产物体现。该研究为评估tri-OPEs在养殖动物体内的行为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持。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研发专项等项目资助。